“现在开庭!”8月26日上午8时50分,随着法官徐小垒的法槌敲响,香河县人民法院网上开庭审理一件机械设备租赁案。
这是一件普通的早已确定好开庭日期的案件,但由于8月26日香河县突然出现1例初筛阳性新冠病人,全域实行静默管理,一下子打乱了审判节奏,也打乱了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步伐。原准备到法院参加诉讼的原告某公司负责人无法按时参加庭审,着急得不得了。若案件延期,结案没有确定期限,他的损失将会就一步加大。他的担心正是该院法官的关注。为避免案件拖延,减轻当事人诉累,主办法官徐小垒及时与原告进行电话沟通,并取得被告理解和全力配合,决定适用网上开庭审理此案。最后,圆满完成庭审全过程,当事人足不出户参与诉讼,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此件线上开庭案件是该院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该院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部署要求,围绕“协同发展示范区、绿色活力幸福城”目标,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工作重点统筹推进,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量化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优化工作措施、深化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营造了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满足了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的司法新需求。
一、牢牢把握目标任务,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强化政治站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优化营商环境是法院的职责所在,是司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该院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始终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上来,不断强化大局意识、服务保障意识和“人人、案案、事事是营商环境”责任意识,切实增强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执法办案正确的裁判导向。
强化担当作为。主动向县委、政府及政法委汇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全力支持由政府牵头的优化营商环境协调机制建设,准确把握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内容,紧抓对应司法指标不放松,深入开展前瞻性调研,准确把握大局内容、司法需求、服务对象和保障重点,健全常态化服务方式和措施,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矛盾化解、社会发展、法治建设等方面出现或预期出现的问题,向党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议,提升服务效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组织领导。转变理念,举办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服务大局”专题研讨班,以思想再解放引领司法理念转变,以理念转变推进服务举措创新。通过党组扩大会和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形式,保证重点工作任务入心入脑。成立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出台《香河县人民法院关于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出22项服务举措,把优化营商环境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纳入法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激发工作潜能。
强化作风建设。以司法规范化大检查为载体,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风整顿中发现的短板弱项,深入整改提高,切实转变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对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执法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督促检查,落实经常性明察暗访、问题通报和责任追究,严查破坏营商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地生根。
二、坚持高标准司法服务,增强市场主体安全感
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严格公正司法,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履责的诚信环境,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着力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参与“平安香河”建设,始终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的高压态势,有力打击震慑黑恶势力及各类犯罪,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和危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违法犯罪,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迫交易、寻衅滋事等破坏市场经济的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继续深化打击和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专项活动成果,审结张某等犯罪集团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案件12件26人,涉案金额7000余万元,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同时,严格落实罪刑法定原则,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界限,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界限,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着力优化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营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2021年至今年8月底,审结涉企买卖、承揽、租赁等民商事案件7800余件,合同纠纷5400余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妥善平衡各方利益,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妥善审理金融借贷等风险较高案件250余件,制裁恶意逃债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把“问题楼盘”化解作为防范重大社会风险的重要一环,推进研判疑难复杂“问题楼盘”化解处置工作,诉前化解数百名购房业主不稳定因素,保障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促进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破产程序保护、救助、重整功能,确保3件经营时间长、规模大、职工数量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审理难度大的破产案件进入诉讼程序,确保破产工作始终有序可控、平稳推进,杜绝债权人上访事件,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公正高效审理各类行政案件194件,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坚持和完善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确保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坚持和完善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诱因,提出司法意见建议。坚持和完善府院联动制度,深化落实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开展各类座谈交流、培训讲解、法律研讨活动,为疑难涉法事务提供法律支撑,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着力营造守法履责的诚信环境。综合运用各种强制执行措施,依法持续打击和震慑规避、逃避、抗拒执行行为,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2021年以来,执行涉企案件4300余件,执行到位金额7亿元,加快企业债权实现。强化信用惩戒力度,公布失信名单3期600余人次,拘传、拘留50余人次,推动完善让失信主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用惩戒大格局。牢固树立善意执行、文明执行理念,对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尽可能采用执行和解措施,为企业长久发展营造柔性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被执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为小微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空间和时间。如某商贸公司申请执行某食品公司买卖案。此案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及时采取强制措施,对某食品公司银行账户提起网络查控,采取冻结、扣划强制措施,扣划15万元,并发放给某商贸公司。本案能处置的其他财产仅为某食品公司用于生产经营的机器设备。如将机器设备拍卖,某食品公司将无法正常经营。在此种情况下,执行法官多次与双方沟通,暂缓对某食品公司机器设备处置,为该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某食品公司分期分批偿还其余欠款,防止执行一个案件、拖垮一个企业现象,实现双方共促共赢。
三、坚持高质量司法服务,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不断优化立、审、执程序,压缩解纷耗费时间和成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和温暖。
“智慧法院”全程提速。加强智慧法院建设,以构建“互联网+司法”为着眼点,融合在线诉讼、庭审直播等网络化手段,为当事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诉讼服务。通过有效整合“诉讼服务中心、网上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综合服务平台,为当事人提供立案导诉、咨询、查询等“一站式”服务。推进网上立案工作,当事人立案、交费、递交材料均可在网上办理,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在线参与各项诉讼活动,“指尖”立案成为工作新常态,实施跨域立案,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今年疫情期间,迅速改变庭审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全面推进网上办公办案,对涉企案件引导在线诉讼,仅今年以来网上立案审核5000余件,网上缴费率达到83%。建成高科技数字法庭17个,所有刑事案件庭审全部通过远程提讯完成,大多数民商事和执行案件通过互联网进行办结。借力“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今年以来,完成线上查询100余万次,冻结、扣划金额1亿元,网拍标的物160余件,成交近1亿元。
“绿色通道”全面提质。加快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对涉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畅通立案渠道,缩短审理周期。妥善处理因新冠肺炎疫情及疫情防控所引发的各类合同纠纷,引导双方尽量通过协商化解纠纷。对涉及不可抗力或者情势变更等情形的案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政策精神,审慎分析、正确认定,彰显司法公正。
法治声音全力唱响。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头条、天平阳光等媒介或平台,大力宣传解读上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举办公众开放日4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律师等400余人次走进法院,接受各界监督。通过新闻发布会,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订阅《人民法院报》,发放信息专刊和院报等途径,扩大审判效果,促进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信法良好风尚。
分调裁审全方増效。创新司法服务举措,建立分调裁审制度,精准定标,建立“立案庭+速裁庭”双过滤、“电脑+人工”双筛选分案模式,实现科学、有序分流,实现简案快审、类案同审、繁案精审。深化繁简分流改革,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线下设立分流人员,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5家调解组织、20余名调解员构建“法官-调解员-当事人”网格化对接机制,适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诉前调解,缩短办案时限,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四、坚持高水平司法服务,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坚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理念,始终站在市场主体角度,创新司法举措,不断搭建联动平台,前置服务功能,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深化诉源治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法委牵头、社会参与”工作格局,搭建全面覆盖、无缝对接、相互协同的多元化解平台,构建独具特色的“厅、网、线、巡、站、点”诉讼服务模式及“院、庭、站、点、员”“五位一体、四员合一”网格化多元解纷机制,并实现多元解纷与无讼村街打造深度融合,形成化解合力。
深化基础建设。夯实基础建设,提升司法能力,确定安头屯法庭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庭”创建工作试点,确立先动一步引领示范,促进其他4个中心法庭全部达标,均衡发展的创建思路,首先加强安头屯人民法庭窗口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新增立案职能,增设陪审员室、调解员室、律师阅卷室、信访接待室和当事人休息室等。更新完善审判、办公场所、干警宿舍和食堂等配套设施,为法庭添置空调、冰箱、电脑等硬件设备,配备安检门等安保措施,对法庭环境实行美化、亮化、绿化。对派出法庭安防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成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院机关可时时监控法庭办公办案情况,有效提高处理突发应急事件能力。
深化司法服务。以深入开展“法律六进”为载体,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等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积极从法律角度出谋划策,提出意见建议,并以民法典宣讲为契机,提高企业经营者合法经营和抵抗风险意识。2021年以来,先后深入一城酒业、喜临门家具等100余家企业答疑解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法律服务,受到企业好评。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在万亩荷塘、中心码头等景区设置“法官工作站”,提供旅游法律咨询、旅游纠纷调解等一揽子司法服务。践行“立案只需来一次,等待不超十分钟”服务承诺,提升当事人对工作环境、服务质量、办理结果的满意度。
深化司法公开。严格落实审判公开原则,持续加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深化司法公开,努力提升公正司法水平。扎实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围绕“谁办案谁负责”,严格限定审委会案件研究范围,将审委会主要精力由个案研判集中到类案指导上来,切实强化法官在办案中的主导性、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行全流程网上办公办案,办案全程记录留痕、实时跟踪监督监管,确保审判权在制度的笼子里公开、规范行使。不断完善多向互动功能,让诉讼活动更加透明、诉讼结果更可预期,营造尊商、重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