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的名义》:“名义的人民”?
  发布时间:2017-04-17 15:14:59 打印 字号: | |

 

以反腐为题材和卖点的55集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自328日在某电视台首播起,就迅速聚拢大量人气,剧中人的名姓、台词甚至造型,一时间都成为朋友圈和微博的热门流行。

这并不奇怪:自古至今贪腐和反贪腐就是社会永恒的热门话题,而这个永恒的热门却被一纸莫名其妙的禁令了数年之久,如今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人为制造饥渴效应给憋出来的。不仅如此,制片人、编导很懂得如何在网络时代打造热点,剧情戏剧化、人物典型化,随着剧情推移,网络和朋友圈似曾相识、大众喜闻乐见的情节、场景不断蹦出,加上为了锻造正剧感,剧中煞费苦心地将情感、家庭、美女等近期流行剧用滥的味精胡椒面控制在填补如厕时段的水平(虽然仍有人抱怨稍多了些),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或电视剧名称里所称的人民,对社会肆虐的贪腐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对这些贪腐丑恶现象给自身利益所造成的损害、让自己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感同身受,尤其是一些问题在现实中奔走无果,告诉无门,横空出世的一部反贪腐热门电视剧便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这种情绪宣泄的对象,一如帝王时代《七侠五义》、《施公案》一类清官侠义戏(小说、戏剧、曲艺等)的风靡一时和久盛不衰。

然而说到底,《人民的名义》首先是一部商业性热门电视剧(尽管出于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原因考量,在推出时刻意正剧化而竭力淡化其商业剧的真实属性),其精心打造的买卖点、强项,不免也同时成为其槽点、弱项。

比如剧情戏剧化从收视率效果看是强项,却很容易状玄德之长厚而近伪,影响剧集的真实还原性;主配角人物的典型化有利于捧红角色、打造偶像,却同样带来概念化、脸谱化的副作用(在老戏骨们衬托下稍有些力怯的男一号,两位大反派,甚至被许多人津津乐道最有性格和层次感达康书记,其实仔细咀嚼都多少带有这种味道);又比如大量借热点、使用所谓朋友圈段子,固然制造了高潮不断包袱叠出的戏剧效果,却也无形中削弱了剧集和情节真正的现实价值和社会穿透力

如果仅仅将这部电视剧当做纯商业剧,上诉违和处基本不算问题、甚至不妨说是其思虑周密、巧妙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用较小成本、较短周期,打造一部商业上轰轰烈烈、社会效应和大众口碑也不错的流行剧集。问题在于,由于贪腐与反贪社会关注度、共鸣性太强,现实中宣泄渠道又不通畅,这部戏被有意无意附加了许多令其不胜负荷的寄托。

什么是不胜负荷的寄托和期待

这部戏并未摆脱禁令出台前类似题材作品一线光明、一片黑暗的窠臼,主线、主要人物成了反贪腐事业得以推进的小马达,至关重要但多少有些上级政策则成为剧情山重水复、情节推不下去时的一脚油门(这样的一脚油门在建国后各种类型正剧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只是名称与时俱进),而其他的各种线索、关系,则或打酱油、或跑龙套,或索性成了反衬,剧集播出伊始,据称就有警察口好人都在检察系统,警线非饭桶即坏蛋感到不满,网络上也随即出现《人民的纪检委》、《人民的信访办》甚至《人民的传达室》之类调侃。这虽然是个代入式笑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部戏(或这类戏)很难摆脱的一个通病,即先把明明很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再把这种简单化的东西刻意用很多佐料包裹起来,弄得仿佛很复杂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虽然片名是《人民的名义》,主题歌也以人民的名义,但是,人民呢?

剧集一集又一集推出,贪腐也好,反贪腐也好,着力点依旧集中在以及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上,汉东政治生态固然恶劣,汉大帮固然是血缘、关系、利益盘根错节混合编成的一张大网,那些正面人物(包括直到目前还正面、以后不知会被编排成怎样的)所倚靠的,不同样也是这类武器?一位熟悉的朋友看了十来集后感喟侯亮平和李达康互换位置,弄不好就会互换角色,这种感喟的产生恐怕不是偶然的:尽管剧集跌宕起伏,戏剧冲突不断,但靠体制反腐更多给人一种壳资源感,而靠人民则基本上只剩一个剧名和一首主题歌了。

不是么?除了王文革等极少数角色(这些角色的塑造还不免带有浓厚朋友圈色彩),这部戏里的人民(扮演证人、各种关系人和路人的配角及龙套),几乎都是这条或那条关系藤上大大小小的恶势力固然要通过关系藤作恶,善势力也仍要通过关系藤行善——“汉大帮固然怵目惊心,但与之针锋相对的各路高人,又有哪个真是以人民的名义?众多出场时间或长或短、台词或多或少或有或无的角色,又有几个不是名义的人民

说起名义的人民,就不免想到老公案侠义书七侠五义里告御状搬倒太师、当时还是个未成年人的艾虎:这位在公堂上以人民群众面目出现的举报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非证据链完整,更非体制发挥作用,而更多是因为他是关系中人(北侠干儿子,一干衙役的熟脸,和体制内大官颜查散也有渊源)。很显然,艾虎就是《七侠五义》中名义的人民,在这部书或同时代其它公案侠义书中,名义的人民是众多大案、要案突破的关键。时过境迁,在当今时代,以反贪、以人民的名义推出的流行商业剧集,却仍然要靠名义的人民推动剧情发展,这究竟是制片者、编导的想象力贫乏和枯竭,还是构成其创作源泉的现实生活、社会,并未能为其提供更丰富鲜活的素材,未能让他们善用、敢用真正的人民

《人民的名义》是商业剧,商业上的成功本身就表明这部剧达到了其创作推出的初衷,对此应该表示祝贺,对时隔多年终于又有反贪腐题材商业剧上线也当作如是观(至少看腻了老鲜肉抗日神剧者又多了一个可能更有趣的选择),但对于反贪腐电视剧仍应立足于当作电视剧商业剧来看待、评价,而不必赋予太多真正反贪腐意义、甚至期望——且不说在当今法治社会,倘对廉洁、公正、清明的寄托,需要更多放在一部虚构的、过于戏剧化和脸谱化(前面说过,这对于一部商业电视剧而言无可厚非)的文艺娱乐作品上,恐怕未免过于贫乏。

不仅如此,即便许多朋友津津乐道的所谓尺度突破,其实也未必经得起推敲:《七侠五义》中三口铜铡所消灭高级贪腐官员固多虚构(但《人民的名义》中难道不也一样),让嘉庆吃饱的和珅,可是如假包换的真实巨贪,比《人民的名义》尺度可大太多了——然而这样的反贪成果,真的很解渴么?

 

 

责任编辑: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新华大街69号

电话:0316-8311229

传真:0316-8314198

信访室:0316-8328129

纪检监察室:0316-8318771

院长信箱:xianghefayuan123@163.com

邮编: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