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口城镇化:这些省会城市迎来掘金机会
  发布时间:2016-11-07 14:59:30 打印 字号: |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城市发展格局呈现出东部快速发展,中西部发展滞后的态势。时至今日,东部的优势依然未曾改变,但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在区域联动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其社会经济区位将比以往更有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过去,中西部城市的人口流动程度较高,大量人口向东部及省内其他城市流动。未来,随着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以国家政策引导为基础的人口城镇化战略的落实,中西部人口城镇化格局将迎来较大的改变同时,考虑到中西部的省会城市资源聚集度明显较高,阶段性、区域性的人口聚集也较容易发生在这些地方

为什么要重视中西部

(一)人口:中西部未来城镇化人口空间较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将得到改善,特别是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就业支撑能力也将使人口定居成为可能。随着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内城市群的兴起,交通规划的落地,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也将首先承担起吸纳流动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责任。

1. 政策引导: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2. 人口特征:部分省份体量较大,局部区域人口流量显著增加

1) 部分中西部省份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

通过对我国人口规模超过4000万城市的统计发现,中部省份中的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西部省份中的四川、广西、云南均拥有较为庞大的省域人口基数。我国人口规模超过4000万的省共有14个,其中包含中西部的8个省。

图:我国人口规模超过4000万的省份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年鉴

2) 人口流动活跃度和聚集度有望持续增强

第一,个体流动从单向流动进入有选择性的多边流动阶段。近期,流动人口在中西部的量与份额上逐渐增加,个体流动已从单向流动进入全国各地区之间有选择性的多边流动阶段。多边流动趋势已经确立,在新型城镇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持续推动下,部分中西部城市基于诸多因素的叠加影响将在未来的人口吸纳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近期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目前来看中西部一部分城市如成渝、武汉,接收的流动人口规模比例在逐渐提升。2013年,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为16.6%。

此外,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也同样显示中西部农民工占比逐步加大。整体来讲,向东部和东部城市集中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但中西部城市将会迎接更多流动人口的到来。

图:不同区域农民工占比的变化

注:2013年调查报告并未披露不同区域占比数据,此处未体现2013年数据。

数据来源: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第二,个体有更强的留城意愿和能力。从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仍以省际流动为主,而中西部流动人口则以省内为主。从定居成本、文化因素等方面考量,他们比省际流动人口有更强的留城意愿和能力,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要对象,也为国家“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现实条件。

?部分城市收入差距处于历史低位让个体愿意“留下”。东部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与中、西部部分基本面较好的城市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方面有所缩小。这提高了就业者对本省内中心城市的满意度,其向省外发达城市进行迁移的动力也会减弱。

表: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与东部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

?省域文化认同使个体倾向于选择省内定居。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对“家乡”范围也逐步从出生地的村庄扩大到以省会为中心的地域范围。省会作为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兼容性也最高,对于本省内部的人来说,定居省会城市相比到外省的大城市或者本省的其他城市更容易找到文化上的认同。

?房价相对稳定让个体的留城成本相对可控。我们以一省省会城市的房价作为参照,对房价走势进行分析。从中国房地产指数[0.78%]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均价来看,中西部省会城市中除武汉、合肥、郑州短期房价突破10000以外,其余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仍较低。较低的安居成本也为后期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过程中吸引更多的人口定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表: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CREIS 中指数据,fdc.fang.com

第三,社会经济区位变化引导中西部地区形成人口集聚中心。城市的地理区位不变,但社会经济区位在变,部分城市地理区位较好,而城市的社会经济区位由于发展阶段的原因优势不突出,但随着未来一系列城市建设战略的推进,某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区位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伴随着这种改变的发生,大量的人口被持续导入。

(二) 产业: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与区域联动发展

1. 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

流动人口在过去40年来经历了一个向东部,向东部沿海城市集中的趋势,这个趋势在最近几年里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中西部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城市群,比如说武汉都市圈、成渝城市群,在量上与份额上逐渐增加。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

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由2010年的2.0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4%,其中河南、湖北两省在5年中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分别增长3.2倍和3.6倍;从西部地区典型省份来看,甘肃、云南、贵州三省引进省外资金总数从2010年的318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65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

图:中部六省、西部部分省份利用省外资金情况

注:纳入本次统计的中部六省为河南、山西、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典型西部省为甘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2015年利用省外资金数据为2014年数据。

数据来源:各省国民经济统计年报

从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来看,中部六省从2010年的24.12%提升到2015年的27.16%,西部典型省占比的提升幅度较小,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图:中部六省、西部部分省份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情况

注:纳入本次统计中部省为河南、山西、湖南、安徽、湖北、江西;西部省为甘肃、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内蒙古、新疆。

数据来源:各省国民经济统计年报

2. 中西部城市具备培育成为新增长极的潜力

中国已经进入注重依靠城市群联动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群总量将达到19个,有研究认为,到2020年这19个城市群城镇人口在全国占比将能够达到73.7%。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外,中西部地区也有一些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地区,比如长江中游、成渝等地区,具有培育成为新增长极的潜力。

中西部城镇化机遇与省会城市的优势┊

那么,中西部区域内的哪类城市是人们择业定居的优先选择呢?我们将2000-2014年区间中西部省会城市户籍人口复合增长率进行了统计,发现中西部省份中的省会城市户籍人口增长速度均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合肥、郑州、西安吸纳“定居者”的能力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十分突出。这种吸附流动人口落户定居的背后支撑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省会城市在一省范围内的资源聚集度、本省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态势、政策规划利好都将对后期人口的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000-2014年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及全省户籍人口复合增长率比较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

(一) 中西部省会城市资源聚集度较高

城市资源聚集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综合经济实力越强,其整合区域生产体系、调节区域经济活动的能力也就越强,辐射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宽泛。我们选取反映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情况的12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各城市同一指标的表现值进行排序并针对排序值计算总得分(排序值为递减,占比越大值越大)。结果如下:

表:2015年中部主要城市与东部城市主要指标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

计算得到不同城市在各自省内的资源聚集度排序值总得分:

表:2015年西部主要城市与东部城市主要指标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

计算得到不同城市在各自省内的资源聚集度排序值总得分:

资料图

通过与部分珠三角一线城市及长三角二线城市的指标对比,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中部省会城市,例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聚集一省资源的现象较为明显;而西部典型省会城市中的西安、成都、昆明、兰州、贵阳聚集一省资源的现象也非常明显。

从纵向分析来看,中西部典型省会城市经济及财政金融总量占该省的比重始终维持在较高的位置,部分指标下降趋势也并不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中西部省域内部省会城市的优势将继续保持,省域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直接导致资源向该省中心城市汇聚。

表:部分省会城市经济及财政金融总量占比的历史变化

数据来源:各市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无论是横向的空间比较,还是纵向的历史趋势,中西部省会城市经济体在省域内部的分量都占据重要的位置。当然了,这仅仅是基于历史的数据。未来这种趋势会改变吗?这需要从近期国家中西部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 区域性政策规划利好省会城市

随着城市群建设的推进,基于交通体系在中短期内的成效,中西部省内城市的联结度将进一步提高,这给省内核心城市将带来持续强劲的需求导入。

1. 一带一路:部分省会城市节点位置突出,城市形象提升

从本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的城市来看,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省(直辖市)中涉及到西部省份较多。从中线来看,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链条中的郑州、西安、乌鲁木齐均是本省的省会城市,社会经济地位非常重要;从中心线来看:连云港[-0.20% 资金 研报]——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链条中的郑州和西安两城再次被纳入,可见这两座城市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乌鲁木齐、兰州作为中线、中心线的关键位置也将在后期的招商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

2.交通规划:省会、城市群中心城市地位凸显,“集聚效应”增强

2016年7月20日,发改委印发新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高铁中长期规划对房地产市场影响》一文中,我们指出:随着“八横八纵”高铁路网规划确立,与此前“四横四纵”、“五横三纵”的普铁路网相比,各城市群内部交通资源分配产生变化,部分节点城市发生变更,特别是省会、城市群中心城市,高铁线路更加集中,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针对中西部城市群内重点城市的交通规模利好,将增强城市吸聚力,区域中心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将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加快。

(三) 哪些省会城市更有机会

1. 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地区的省会城市

比如长江中游、成渝等地区,具有培育成为新增长极的潜力。从前文分析的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的集聚度来看,中部的武汉、长沙,西部的西安、成都、昆明等地区相对来说都具有较高的资源聚集度,而高资源聚集度的背后正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最终体现。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地区后期在区域交通联结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市吸聚力也将有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加快。

2. 拥有庞大省域人口规模的省会城市

城市资源集聚会带来人口的流入,区别于一线城市的是,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吸引的作用人群仍主要集中于本省内部,其辐射范围很难超越行政界限。因此,分析不同省会城市背后存在的人口基数对判断省会城市后期人口规模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人口规模超过4000万城市的统计发现,中部城市中的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西部城市中的四川、广西、云南均拥有较为庞大的省域人口基数。

1) 省总人口与省会城市人口规模的关系

从省会城市人口与省总人口规模的关系分析,整体来看,一省人口规模越大,其省会城市人口规模也越大。但这种关系目前并不能解释部分城市,仍有部分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全省人口规模不匹配。例如,河南的郑州、湖南的长沙、安徽的合肥,均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仅从与其他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规模的比较来看,仍然有较大的扩充空间。这些人口大省伴随着后期省会城市的快速成长,其常住人口规模也将显著提升。

图:省总人口与省会城市人口规模的关系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

2) 省总人口规模与省会城市住宅销售规模的关系

考虑到一省人口规模相对稳定,我们将2014年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与该省2000-2015年以来新建商品住宅销售规模进行比较。整体来看,人口规模较大的省份,相应省会城市2000-2015年累计的新建商品住宅成交规模也较大。当然了,横向对比来看,也存在着部分省份人口规模与省会城市住宅累计销售规模不匹配的现象。从潜在消费客群数量来看,省内人口基数较大,是未来省会城市房地产市场规模得以扩容的基础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四川、安徽等省份均为人口大省,近期郑州、成都、合肥等地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阶段性释放与市场背后的人口基数也是分不开的。

图:省人口规模(2014)与省会城市住宅总销售规模(2000-2015)的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CREIS 中指数据,fdc.fang.com

3. 省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省会城市

从统计结果来看,中部省整体较西部省在工业增加值方面更具有竞争力。从绝对量来看,中部的河南,西部的四川产业实力的优势非常明显。从趋势上看,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逐步提升较为明显,湖南、安徽、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在工业发展上继续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态势。省域内部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不仅为后期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也能够为不断增加的就业人口提供稳定的支撑。

图:中部六省及西部典型省份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

数据来源:各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表:中部六省及西部典型省份2010-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各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4. 拥有较多高校资源的省会城市

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比2010年增长17.5%。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人,2015年达到了749万人。整体来看,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下降趋势明显,但随着中国的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的提高,在绝对量上保持一定的增长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可能的,这部分人口也将主要集中于一线及省会城市。因此,高校资源丰富能够为省会城市带来更多的住房需求。

图: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做好迎接更大规模人口到来的准备┊

当前出现的人口单一流动到多样化流动的转变,有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所提出的人口有序流动调控目标。转变已经在发生,而后期有利于人口导入的政策也将持续发力,对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体而言,顺势而为地做出决策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内涵的提升,企业规模的成长,实现个人就业和生活的平衡。

(一) 地方政府:提高城市区域整合能力,提升城市内涵

未来,随着中西部在更大空间推动城市群建设和区域整合,各个区域经济圈内部的核心城市经济体量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城市经济体量加大的过程中,就业人口也将持续导入,如何为人口导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得城市的成长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支撑成为城市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应重点关注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问题,防止出现因城市规模增长和人口导入带来的供求矛盾问题。

(二) 企业:深耕城市,把握做大规模的机会

未来部分城市将进入存量房时代,在总量有限的前提下,部分城市由于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房市场的容量空间仍较大。因此,只有城市吸引力有进一步增强空间的城市其新房市场容量的增长才有机会。企业应从中长期的视角来考虑未来的城市布局,把握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人口引导流向,深耕城市,特别是把握一些资源与人口集聚度不断提升的中西部省会城市机会,为后期做大规模奠定基础。

(三) 个体:实现就业与居住的平衡,与城市共同成长

当前个体的流动已体现为全国各地区之间多边流动的阶段,个体随着不同城市社会经济区位的变化在就业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是城市进步带给个体的福利,在这种福利效应下,个体将较以往更有机会实现就业与居住的良好平衡。同时,伴随着居住地城市的进一步成长,有机会与城市融为一体的个体也将与城市实现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香河法院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新华大街69号

电话:0316-8311229

传真:0316-8314198

信访室:0316-8328129

纪检监察室:0316-8318771

院长信箱:xianghefayuan123@163.com

邮编: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