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文明祭祀,需要唤醒“自省”力量
  发布时间:2016-04-05 16:11:42 打印 字号: | |

 

清明节留给中国人的记忆,不仅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画风。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说的是清明时节到郊外踏青;插柳、斗鸡、蹴鞠、荡秋千,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文娱活动。现如今,与清明节相关的家族传统、宗族观念,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慢慢消解,与此同时,如何以国家名义纪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有一些新闻似乎只要改变一下日期即可再次用来描绘现实。比如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又是一年清明时,有记者在全国多地走访发现,一些本该追思先人品德的祭奠活动,却变成了摆谱比阔的名利场”——这些年,如是的清明节旧闻一再被复制

祭奠活动中的上述变异并也非是近几年的事。一些外观精美的纸质祭品,如洗衣机”“冰箱”“彩电”“名表”“豪车”“别墅等早就应运而生,甚至还出现了有烧二奶的现象。此类豪华祭品所形成的资源浪费或倒在其次,关键是,近乎恶搞的方式与祭奠本身的严肃性难免形成场景上的冲突。似乎很难让人将之与祭奠的内核——追思和对生命价值的审视相挂钩。

从社会外部环境审视,清明祭奠中的浮夸与异化,并不让人意外。比如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人越来越少,豪华墓却越来越多。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祭奠形式发生变迁有着某种必然性。但一些祭奠方式的夸张程度,甚至形成攀比之风,就很难说是正常现象。有一种说法是生者出于面子,祭奠先人上的投资不过是做给别人看,是传统丧事大操大办模式的一种延伸。这一说法当然有其现实针对性,但却可能忽略了一种大的时代背景。

在一个流动社会,特别是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对于许多背井离乡、进城的家庭而言,祖坟愈发成为维系其与家乡、家族的唯一精神纽带。很多人春节不回老家,但清明节一定回去祭扫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距离老家愈远,回去得愈少,在清明节就愈可能产生豪华祭奠的冲动。这与其说是给别人看,不若是后人以一种一厢情愿的方式来安放自己的故土之情,弥补愧疚。加之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祭奠活动由于缺乏宗教因素,因而也相对要表现得更为世俗。当然,商业力量的推波助澜,也进一步激发了这种世俗的需求。

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确有必要。但在现实中,无论是过去极端年代的破四旧,还是当下一些地方行政力量在推行移风易俗改革上的用力过猛,或过于急功近利,不仅因程序的粗暴而损害了社会的认同度,反倒很容易激发一种逆反和补偿心理。事实上,单纯靠外部力量去推动祭奠文化的革新,在另一角度其实是压缩了民间社会的自省空间,而使得民俗转变的自发力量愈发式微。而在具体的倡导过程中,若单纯的将一些夸张的祭奠方式指责为封建迷信不文明,也无助于真正赢得理解与认同。

鉴于各地的祭奠习俗、城乡现实条件的不同,以及习俗转变本身的规律,指望通过一种方式来将祭奠行为纳入到一套文明的价值标准中去,注定效果有限。比如说,这些年各方都大力呼吁鲜花祭奠、网上祭奠,看似确实要文明低碳,但若作统一要求已然有失地气

所以,倡导一种新的祭奠文明,不妨从逐步确立一些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开始。如在农村地区,加大森林火灾的防范力度与责任追究,从利弊的角度,而非以文明不文明的对立思维去提倡文明祭奠,或许就更为有效;而对于城区公墓,能否从禁火做起?再者,对于官员修豪华墓、公车扫墓等现象,加大查处力度与规制,或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文明示范。

祭祀作为一项具有深厚传统的文化传承,其变迁不可能完全剔除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代痕迹。而对于到底何为文明祭奠,其定义其实也在发生更迭。所以,与其刻意突出文明与非文明的区隔,不若多从利弊、责任的角度来强调文明祭祀的重要性与趋势,并为之营造适宜的外部条件,而非仅仅是价值上的宣教与呼吁。只有唤醒了移风易俗的内省力量,改变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责任编辑: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新华大街69号

电话:0316-8311229

传真:0316-8314198

信访室:0316-8328129

纪检监察室:0316-8318771

院长信箱:xianghefayuan123@163.com

邮编: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