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文风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说话和写文章。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写文章是书面语言表达。相对而言,说话(不包括有文稿的讲话)由于是现场进行的,多有即时、零碎的特点,很多情况下,其严谨、系统程度乃至文采辞藻都不及文章。但对领导干部来说,说话的重要性与写文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极端重要的,万万不能忽视。
一
领导干部说话不是一般的家常话,往往是发生于特定场合,有特定对象,并带有特定目的的。具体来说,说话发生在一切领导工作开展的场所,发生在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以及干部与媒体之间,其目的是为了践行党的宗旨,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实现和巩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因此,领导干部的说话除了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外,更要力求准确、鲜明和生动,更要注重政治性、政策性和艺术性。从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角度来说,还要讲求纪律性,也即要在遵守纪律和规矩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实现领导工作的目标。
说话和写文章是相通的,而且是写文章的基础。俗话说“能说会写”,说话作为思想的口头表达,排在书面表达之前。虽然很多时候领导干部说话不如写文章严谨,但在传递思想观点方面一点也不亚于写文章,很多看似零碎的讲话或谈话往往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其对工作的沟通、引导性更有效果。一些经典著作为什么总是耐人回味,因为品读经典就如同在听作者说话,是那样的亲切,娓娓道来,蕴含着思想的力量,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由于说话的现场互动性,一般通过问答的方式展开,所以往往具有相互启发的作用,也能够碰撞出新的经验和智慧总结。这正是说话的魅力所在。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论断和重要文献,都源自党的领导人的讲话或谈话。比如,毛泽东同志在1946年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首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1992年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的“南方谈话”,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发展,等等。
领导干部的讲话更具普遍性和经常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一般情况下,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听他讲话,与他交谈。看一个人的文章和著作虽然也可实现这一目的,但文章难免有所修饰,甚至有所掩饰,不如讲话交谈来得真实。各类招录考试为什么一定要安排面试程序,就是这个原因。领导工作的开展,越是在执行层面,越是在基层一线,越是在情势危急的紧要关头,越需要依赖于讲话,而不是写文章。群众需要直接的、能听到的、能看到的、可触摸的真实,需要领导干部坐下来和他们谈话交流,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只有真心地为群众着想,他们才可能真心实意地认可你、拥护你。即使在干部之间,要实现科学领导,求得工作决心、思路和方法的统一和进步,同样离不开面对面的谈话。古人所说“面授机宜”“耳提面命”,就是强调当面交流,强调亲口所说、亲耳所闻。所以,领导干部提高说话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二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领导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好转,文风也大为改观。在各类文章、文件和会议讲话中,因为少了“穿靴戴帽”,各种空话、假话、套话随之减少。但在纠文风成效显著的同时,一些领导干部纠“讲话之风”却举步维艰。
从主观上来看,说话与写文章相比,处于文风转变、作风改进中更加根深蒂固的位置,关乎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个人说话的风格是长期形成的,言谈举止不经意间就可能暴露无遗。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分场合、不看对象,无话可说、不会说话,甚至口无遮拦、胡乱说话的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对一些现象提出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里所批评的现象,正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会说话、不善于说话的现象。几年前,某地一位村民向镇党委书记反映拆迁补偿的问题,这位书记以要开会没时间、不熟悉情况为由,告诉村民“别找我,反映也没用”。村民一边哭泣,一边央求,“您这儿都不管了,我去找谁,要我去跳楼啊!”书记回应道:“这我还管不了,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跳)五楼。”显然,这位镇党委书记已经远远不是说话不当,而是没有摆正自己和权力、自己和群众的关系,对人民群众没有丝毫敬畏之心,他的说话只会让老百姓寒心,甚至不寒而栗。试想一下,领导干部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与自己的服务对象连说话都说不到一起,又何谈服务?!更何谈全心全意?!
从客观上来看,领导干部的说话要起到维护和促进党的领导的作用,要达到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目的,就要充分考虑说话可能产生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而不是信口开河。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传播和移动终端传播已十分普及,且不说一些媒体有断章取义的癖好,一段完整的讲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讲话一经发布,就会变成既成事实。越是敏感的话题,越是攸关群众利益的内容,越是不那么正确的观点,就越会呈现病毒式蔓延,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加以修正,极端严重时还会影响党的威信。虽然在领导干部发表文章和接受采访方面有相关规定,新闻媒体也有从业规范,但现在自媒体已无处不在,再严格、再缜密的规定也无法“精确制导”地约束每一次说话。为了开展和推动工作,不说话固然是不行的,但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应该说到什么程度,一些内部工作研讨可以说的话面对媒体应该怎样说,面对群众应该怎样说,这些问题纷至沓来。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精打细算,似乎过于谨小慎微、斤斤计较,甚至有些危言耸听了。真要这样细抠,领导干部岂不人人自危,最终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吗?如果这样去想,就会出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党和人民群众对立了起来,把党和新闻媒体对立了起来。几年前,一位记者因一起信访案件采访某地一位规划局的副局长,这位副局长竟然训斥道:“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此一雷人之语随后震动全国。但冷静地想一想,这位副局长绝非要刻意造成与媒体对立的局面,更不想故意陷自己于被动的境地。其错误的根源在于对很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起码的认知。而实际上这样的错误认知可能并不鲜见。这也是部分领导干部逃避媒体、排斥媒体甚至敌视媒体的情况时有发生的原因。
三
领导干部面对群众和媒体,要做到敢说话、能说话、善说话,就要正视说话、重视说话,把提高说话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是努力将文件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没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没有一般和个别的结合,没有“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因此,吃透文件、深入基层的讲话交流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落实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就是说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要一出口都是文件的语言,都是中央领导的口气,而要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加以贯彻。可以说,衡量是否吃透文件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能否将文件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能否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对文件加以阐释,进而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赞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须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一系列既通俗又深刻的重要思想和论断,为我们如何运用群众语言树立了典范。
二是扎扎实实地深入基层。深入基层,就是走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给顶了回去”等情况,表面上是个说话的问题,深层来看,在于领导干部不能很好地坚持群众路线,对相应领域的工作不了解、不熟悉,对群众面临的困难了解不够,对他们关注的问题感触不深,不能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基本的情况,就缺乏与群众说话的本钱,就会在说话中露怯。如果尽说些行外的话,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自然就会“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个别时候“被顶了回去”也不足为奇。而因为和群众说不到一起,自然也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那对于了解情况是极为不利的。于是,就会形成一个理论脱离实际、文件脱离实践、干部脱离群众的恶性循环。所以,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基层,要多和群众说知心话、真心话,少说空话、大话,不说假话。
三是加强语言训练和积累。作家深入基层搞采风,一是为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选取创作素材,二是向群众学习语言,学习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点。领导干部也应如此,通过深入基层,一来可以了解实情,二来可以学习群众的真实、鲜活的语言表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惯用语、歇后语、俚语、俗语、方言,甚至网络语言都可以大胆学习采用。最好的语言训练和积累,就是深入基层的实践,就是与自己所联系和服务的群众进行交流。“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种思想和观点,之所以能经过岁月洗礼流传下来,思想性只是一个方面,语言本身的精到和艺术性也是重要因素。因此,领导干部还应向古人,向文献典籍,向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语言家、思想家学习语言。
四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对于一个人来说,身份可以多重,但其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党员领导干部有个人的生活空间,但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三严三实”的规定和要求,在价值观和利益上并不存在所谓绝对的“私底下”。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新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领导干部除了需要考虑说话的对象和环境,还需考虑说话的传播。少数领导干部由于说话不当,引发轩然大波甚至马失前蹄的情况也并不鲜见。按理来说,发言人、主持人自身就是说话的专家,是和媒体打交道的专家,但个别人却仍因为说话不当而产生了不良影响。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在说话时,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记自己的身份,牢记自己的宗旨和使命。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虚言妄语,不说不着边际、没有根据的话,不说与党的宗旨相悖离的话,不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脱离的话,不说伤害人民群众利益和感情的话,不说影响党内团结、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话,这可视作党员领导干部说话的底线思维。
五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言为心声。归根到底,说话是一个人思想的体现,是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体现,是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人们常说“行胜于言”,并不是指说话不重要,而是要把做和说统一起来。领导干部说话的最高境界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而不是光说不做,或者“说得好听,做得差劲”。为了不断迈向更高境界,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拓展自身的胸怀、气度和视野,不断充实和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努力追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许多同志“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70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温这段讲话,愈发感到言有所指、意义深刻。
领导干部说话,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素质,还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关系到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关系到党和国家每一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的领导的方方面面。要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端正对说话的认识,并立足工作实际,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提高说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