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分享、发布信息,微信和QQ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给用户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日前,有多家媒体报道称,接到消费者举报,天猫平台lorrmio洛米欧旗舰店通过QQ群组织“免单”活动,承诺消费者参与活动即可抢到免单资格(消费者需关注QQ群并及时拍下订单,确认收货给好评并备注,然后再次联系卖家QQ就能获得退款),但消费者确认收货后要求退款时却被卖家拉黑并踢出Q群。
12月2日,深圳警方宣布立案调查,并发布微博警示,“诱导用QQ、微信或QT等聊天软件进行的网购类活动绝大部分是骗局,切勿上当!”
类似诈骗这样的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据阿里巴巴安全部最新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1月起至今,在淘宝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因为被诱导到微信、QQ、QT等外部社交软件进行沟通、脱离了淘宝的担保交易流程,导致淘宝无法正常监控风险交易,从而消费者被骗的案件屡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类似的既遂、未遂案件共计逾10万起。
除了诈骗,造谣和传谣更是成为微信中的“常态”。有报告指出,虽然微信朋友圈首发的假新闻不多,仅占新媒体假新闻的7%,但因朋友圈传播环境相对封闭,不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
不过,随着微信群、公众号的日益泛滥,造谣和传谣也有了更多的渠道和途径。正如新浪科技12月4日发布的《公众号频遭诉讼背后:揭秘黑色商业链条》一文中指出,“微信公众号给内容产生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但同时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相应的制约性规则,让隐秘的黑色商业链大行其道”。
显然,微信和QQ群的属性决定了其属于典型的“圈子社交”,但在这一模式下,信息的传递会更加垂直精准,往往人更容易传播谣言,甚至被骗。而“圈子社交”这类形态的社交媒体的辟谣速度也更慢。
其实,除却“圈子社交”的基因,灰色产业链的形成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首先,诈骗和造谣者滋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为零。比如:不法分子注册QQ和微信不需要实名认证,就算被封号,仍可以继续注册行骗。
其次,维权成本高。正如新浪科技文中所言,“作为苦逼创业公司,我们只能继续埋头加班干活,哪怕别人说你‘已经死了’。诉讼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创业公司伤不起。”也正是这种心态,助长了造谣人和骗子们的气焰。
最后,诈骗和造谣背后,多数都是为了利益,而这也正是微信商业化后带来的负效应。例如:目前多数谣言的来源都是公众号,公众号通过发布谣言达到涨粉的目的,进而吸引广告商投放牟利。
说一千道一万,以上这些都是原因,但归根到底,微信谣言和骗局满天飞主要还是运营方监管不力。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则》中,对公众号运营有相关约束,但更大的重心倾向于‘原创保护’。对于造谣、涉谣和传谣,微信始终缺乏强有力的有效措施。
而事实是,很多谣言当你去举报的时候,往往不会得到认可和辟谣,腾讯公司有时给予的回复是“不属实”。虽然,微信也曾试图通过用户举报来维护整体秩序,但微信传播的另一个问题被凸显,即:谣言确认,删除流程也不够彻底,有些谣言甚至稍加改头换面,就继续大行其道。
其实,微信和QQ平台亟待运营方管制,亟待国家法律规范。不过,在此之前,笔者希望:一、有更多个人及集体,在受到网络谣言的伤害后,能勇于站出来维权;二、相关部门从法律层面减少维权者的维权成本,进而增大行骗者和造谣者的违法成本;三、运营方加强监管与监督,建立便捷的投诉处理机制;四、公众自身尽量避免盲目跟风,在转发时需要理性思考。
写在最后:微信和QQ作为公共社交平台,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机制进行惩处,迟早有一天,这些平台将变成骗子和造谣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