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中学课本文字“清洁”需要给公众一个信服的理由
作者:美文  发布时间:2010-07-02 09:40:33 打印 字号: | |
  中学课本文字“清洁”需要给公众一个信服的理由

近来,教育界、文坛一股对中学课本文字进行“清洁”之风乍起,其风向直指中华文化之瑰宝,其风速犹如秋风扫落叶之残酷。这股风给人们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社会患上了“浮躁病”,而且病得不轻。尤其可怕的是个别专家也跟着起哄,竖立“删除门”,盲目“崇尚时尚”的“瘟疫”在蔓延。

这股风先触及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渲染暴力,对尚未成年的孩子影响不好”。这个理由貌视很“过硬”,其实细品起来很可笑。上溯到五千年前的中国,已有了很多大小不一的部落。经过了长久的战争与兼并,最后形成了两个强大的部落。这就是以炎帝为首领神农氏部落和以黄帝为首领的轩辕氏部落。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不会因老祖先“好战”而不要那段历史吧?细数下来,梁山水泊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正是当今倡导的民族精神;鲁提辖拳打的是当时昏君当道、老百姓痛恨的地痞流氓、邪恶势力,正是当今“打黑除恶”需要的反腐败英雄气概。暴力怎么了?在三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气来时,是共产党号召人民拿起枪杆子,用红色暴力打出一个新中国!在当今法制社会,一些腐败分子企图撼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镇关西”式的人物横行乡里,为所欲为,鱼肉百姓。人们更企盼“鲁提辖”出现,用正义的暴力除恶打黑!这个“正义的暴力”不是拳头,而是法律武器。

其后有有两股风直指现代文学,一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太晦涩难懂,所以要从教材中删除;二是朱自清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来为删除《背影》造势。

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太晦涩难懂”,这好像不是理由。因为鲁迅的文章再难懂,还会有古代的文言文、古诗难懂?就因为“难懂”统统“删除”?恐怕没有这个理由。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不难懂,我们共产党人读“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读了几十年,鲁迅先生正是以化平庸为神奇的深厚文学功底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写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千古绝唱。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周恩来总理《在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方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在当今反腐败斗争中不正是需要鲁迅先生这种精神?“孺子牛”三字在今天广泛应用,成为借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种质的升华正是鲁迅先生文章的魅力,几只屋檐下的燕雀叽叽喳喳喊“删除”大可不理喻!

关于朱自清《背影》,最近有中学生提出了文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潇洒”,应从课本中删除的看法,这不足为怪。因为他们不了解那个旧时代,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社会价值意义,发出这样的言论,属不知不为过。可对于知名学者丁启阵在其博客中以《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为题,力挺这种观点,岂不使人匪夷所思?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描述的是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背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是提倡一种人性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具有极其深刻社会意义的。作者有其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启发和影响了几代人。这就是《背影》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魅力。文贵在真实!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让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老人与西装革履的现代人比“潇洒”,我们不能让一个清末、民国初的小官员因不娴熟现代中国的“交通规则”来求全责备。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如果说“一身重病”是朱自清人生的“缺憾”的话,那么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潇洒”也是一种“缺憾”。正因为有“缺憾”的美更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当然,这些年来,《背影》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据说,学校方面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这正是人们需要反思的问题。如果说这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向人们发出的危险信号,可能有人认为是危言耸听!其实不然,在当今物欲横流经济大潮中,拜金主义者迷恋灯红酒绿,唯利是图者可以出卖灵魂,严重的分配不公使贫富不均迫临“红线”,人们坚守的道德底线在颠覆。教育界、文坛没有生活在真空,出现这种现象正是社会病态的先兆。抑制和医治这种社会病态的正是我们执政党倡导的先进文化来支撑。由此看来,当今的中学生更不能确实少了这一课!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对中学课本文字进行适当修改也是天经地义。但不能头脑发烧,乱改一气。中华的“魂”不能改,历史文化遗产、民族优良传统不能改。改要有一个科学的程序,改要给公众一个信服的理由!中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不能凭想象为孩子们设计一个与世隔绝、与历史隔绝的“屏蔽小屋”,给确定好多“少儿不宜”,孩子们处于学知识、长肌体时期,更需要让孩子们在历史和现实的阳光下成长,对他们将来成为中国栋梁之才、“世界骄子”更有益!
责任编辑:王树营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新华大街69号

电话:0316-8311229

传真:0316-8314198

信访室:0316-8328129

纪检监察室:0316-8318771

院长信箱:xianghefayuan123@163.com

邮编: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