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养生保健应具备健康素养
作者:美文  发布时间:2010-06-18 15:30:11 打印 字号: | |
  养生保健应具备健康素养

 时下养生保健,人们大多都注重一个“吃”字,大家希望就着饭菜就把病防了、把身健了,愿望美好而简单,所以有人就被“神医”的一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给蛊惑了,殊不知若不遵循一定的原则跟风乱吃,就会变成“把没有的病吃出来”。

  二防 三因 平衡 标本

  健康养生也有四项基本原则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杨晋翔教授在如何正确、理智地进行中医养生保健上,提出了四个观点,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个醒,纠正偏离的方向,真正体会到中医养生保健的妙处。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其实养生保健,并非“健康人”专属,病人治病期间同样需要注意养生保健。采访杨晋翔教授时他正在为一位萎缩性胃炎病人孙某复查,最初她只是浅表性胃炎,但预防、治疗不及时加上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就变成了萎缩性胃炎……从这位病人身上就可体会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了。杨教授说,人吃五谷杂粮,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身体机能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在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感觉而又还未达到疾病的程度时就应采取预防的措施,像孙某如果在最初胃不舒服时就注意预防,就不会将病情拖延至今。如果得了病,病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那就要积极地“既病防变”,就是要防止病症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既病防变一定要遵循疾病的传变规律,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的变化都要采取措施,及时阻断、防止病变的发展。

  因时因地因人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很好理解,杨晋翔教授指出,养生保健的方法在不同地域是不尽相同的。西北寒凉,东南湿热,中医用药会有差别,湿热地区用药尽量避免过用辛热之品,寒凉地区则避免过用大苦大寒之剂;因人制宜,这点很重要。“人”分多种情况,年龄上分老幼,性别上分男女,体质上分虚实,此外生活饮食习惯也不同。杨教授介绍,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方式自然与年轻人不同,他们大多数是虚弱的,用药不能过猛泄下,而同样是老人则还有人有虚也有实,对待这类老人就要既扶正顾虚又要祛湿。所以,任何事都无绝对,一定要结合个体情况;因时制宜,气候上称四季,中医为四时,春夏阳气旺盛,人体腠理开合,如果用药、用食过于辛温、过于发散,人体就会出汗过多,从而伤气、伤心。

  调整机体的平衡

  杨晋翔教授说,这点是中医学里很关键的内容。机体就是五脏配合六腑、五官等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系统。在机体平衡的调整中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调整阴阳,《黄帝内经》中有言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就是要“以平为期”,这是主旨。

  第二,恢复和建立机体的平衡,一方面是将不平衡的恢复,另一方面是要建立相对平衡的关系。因为人体没有绝对的健康、绝对的阴阳平衡。举例说,逢年过节大小长假亲朋好友聚餐难免就暴饮暴食,导致“肚歪”腹胀,这种状况中医上称之为有了食积“邪气”,为了平衡机体就要去邪,要杜绝机体单方面的“亢盛”;再比如工作繁忙、急躁上火有人会出现牙疼,那就是胃火太旺,要清胃热,去掉有余。以上说的是“过盛”,机体不平衡还有“不足”的方面,像长期熬夜,经常过劳,导致气血耗伤就是“不足”,不足就要补,可用适量的西洋参、药茶等。

  第三,对各种治疗措施和用药、用食都要适可而止,都说人参是好东西,可多吃就上火;胃热时可用大黄消退,但总吃就会伤脾胃。

  分清标本缓急

  杨晋翔教授说,像萎缩性胃炎病人孙某身上就有“标”、“本”的不同——标,痰浊、淤血、气滞;病人舌苔黄且边缘稍有齿痕,说明病人胃热且脾气不足,这脾气不足就是本。有人标实明显,有人本虚明显,孙某就是实证更明显些,治疗时要先顾其标再顾其本,保健亦如此,比如身体热,口臭又没察觉有其他病症,那就可先吃点清胃的药物或者泡杯茶喝;如果身上无力又腹泻拉稀,推荐用山药、茯苓、扁豆熬点粥调理。

  食疗养生要诀:不偏食不偏听

  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宗文汇医师建议相对健康的人,不要刻意去关注食疗或药膳,吃好三顿饭足矣。

  不定时不定量

  吃了舒服就好

  宗文汇医师认为将药膳和食疗严格的区分开并不准确,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其实本身就是“药”,比如“绿豆汤”,谁都知道它有作为“药”的清热祛暑解毒的疗效,但是将其效用夸大甚至用它代替一些重症的药去服用就不科学了。再者,绿豆、黄豆、黑豆、茄子等本身都是对人体有益的食物,但被要求天天吃、定时吃、吃多少,就没必要。应季的蔬菜瓜果上市就尝尝鲜,不定时、不定量,吃后自己身体舒服、合适就好。

  提升营养价值

  并非多多益善

  宗文汇医师以常见的甲鱼汤为例说,它确实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作用比较单一,如果在里面加入人参、枸杞等就会提高它的营养价值,从而把一道美味的汤变成食疗的一种。又比如粥,本身就有滋养作用,如果加入百合就会有润肺的功效,对阴虚、咳嗽的人来说就是很好的食疗。像夏天用荷叶熬成的水来煮粥,颜色好看同样又可清热解毒……以上都说明食物进行些许添加后就可成为药膳。单独可作食疗用的像夏季最常见的西瓜就被称作“天然白虎汤”。

  食疗中的“疗”是治疗也是预防,夏天着凉了觉得不舒服,你会想到“冬吃萝卜夏吃姜”,于是沏点姜水一喝一暖就好了,而如果你就此认为姜水是好东西,天天喝,结果上火了,得不偿失。

  体质繁杂可变

  食疗亦循辩证

  宗文汇医师介绍,中医讲辩证,其中有“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直接影响医生对病的判断和对药的使用。食疗、药膳,一个有“疗”一个有“药”,沾此二字就必然要讲求“辩证”来治病和调理。比如“表”,外感风寒就是表证,用药就是发散性的。“里”指胃肠、脏腑,判断时首先要定位,你的“里”在哪?可能是五脏,也可能是六腑,比如你的“里”定在脾胃,之后还要看“寒热”,若你属胃寒就不能吃凉食,一碰凉胃肯定疼,这种寒也许是凉食直接刺激胃受凉造成的,也可能是你本身就虚。那又是怎样的虚呢?因阳虚而出现这种寒,那你便是阳虚体质,抑或是寒性体质。宗医师说“治病必求其本”——脾胃虚,虚则寒,寒继而凝,凝就生疼,由此揪出胃疼之祸,化解这个“疼”就要散寒、温阳——什么原因造成的就要治疗这个“本”而不是证。

  以上强调的“辩证”实际上就是目前大家都很关注的“体质”问题,宗医师提醒说,体质并非如同检验出的血型一样板上钉钉一辈子,尤其当体质变化打破阴阳平和状态时,人体必然就会出问题。像阳气下降阴气就多寒凉必增多,像阳气正常下缺水就会虚火上升。

  药尚能去八九食物何来神效

  宗文汇医师不久前就以食疗救治了一位病人,在病人无法服用药物的情况下,鲜姜与藕共同熬成的汤汁就成了良药,从医生角度讲这才是真正对症的食疗。这次治疗中的姜、藕既是食材也是药材,那这又算不算药膳呢?其实可以这样认为,同一种食物,当你身体健康时吃它即是“药膳”,而当你身体不适又可以吃它来治疗时就算食疗了。

  此外,宗医师建议大家对自己的体质要适当地有些了解,比如在你头疼脑热去求医问诊时,你就可以多问一句大夫:“您看我平时有什么忌口的?我该注意补充吃点什么?”然后再根据大夫指导在日常饮食中适当添减些食物。

  宗医师最后强调说,药去七八九,何况单纯的食物?中医并非神乎其神,它毕竟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但某些充斥荧屏的养生栏目中宣传的一些观点、方法,让同行听起来不伦不类,大众听着又似懂非懂,这就失去了宣传弘扬中国医学的意义。所以,不要偏听偏信,照抄照搬。
责任编辑:王树营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新华大街69号

电话:0316-8311229

传真:0316-8314198

信访室:0316-8328129

纪检监察室:0316-8318771

院长信箱:xianghefayuan123@163.com

邮编: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