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务研究 > 典型案例
一个保险公司高级经理的堕落
作者:王树营  发布时间:2010-06-10 11:06:48 打印 字号: | |
  一个保险公司高级经理的堕落

         

近日,香河县法院审结一起重大诈骗案件。以炒私募基金赚取高额回报为借口,多次骗取现金近300万元的被告人袁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站在庄严地审判席上,袁某欲哭无泪。这位保险公司高级经理的人生史将重新改写。等待她的将是在牢狱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绚丽的”光环只是一时

袁某,女,1965年8月1日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汉族,研究生学历。袁某于1987年至1999年留学日本并工作,2000年后回国发展,始在某发展银行工作,但不甘寂寞的袁某同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直经营不景气。2007年袁某跳槽至该保险公司。加入该保险公司后,她就同时开始了诈骗活动。因其虚构其所属部门人员多、售出保单多、保费数量大的业绩,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袁某被公司晋升为高级经理,在2008年成为该公司第一个突破百万标保的“精英”,并在2009年4月12日该公司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年度业务高峰会上受到表彰。就是凭借其能说会道的口才和出国留学的绚丽光环以及“所谓的”工作业绩,袁某骗取了众多受害者的信任。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骗取人民币近300万元。然而时间仅仅隔了两天,就在2009年4月14日,袁某被拘留批捕。

      

     四处诈骗屡得手

每一次机会她都不放过。她把手伸向她的同事赵某。赵某和袁某以前是该保险公司同事。赵某了解袁某是一个能人,也是公司红人,对袁某非常轻信。袁某欺骗赵某说有熟人在证券公司炒私募基金每月可赚取10-20%高额回报,赵某信以为真,从2008年6月底开始,赵某分几次给了袁某254万元,让其帮忙做私募基金。但袁某并没有炒私募基金。为了让赵某觉得自己购买私募基金的事是真实的,袁某一直给赵某月利润。在诈骗赵某的254万元中,袁某用65万元垫付保险费,24万元用于个人买车,40万元用于个人买房、装修, 90.95万元用于付给赵某的月利润,其余的全部挥霍,总共骗取赵某现金163.05万元,并分三次骗取赵某女儿现金6.8万元。同时,也诈骗同事李某现金7.3万元。

儿子学校教师也成为她诈骗的对象。袁某儿子刚上小学,平某是袁某儿子的任课教师。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期间,袁某以能帮平某炒私募基金赚取高额回报为借口,多次骗取平某现金8万元。

亲戚也成为她实施诈骗的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期间,她以购买基金可以得到高额回报的名义骗走亲戚李某25万元,骗取亲戚王某8.22万元,赃款全被其挥霍。

在2006年11月至2009年4月期间,被告人袁某以炒私募基金赚取高额回报为借口,先后骗取张某、居某、李某、郭某、韩某等同事、亲戚、朋友、客户多名受害人现金共计275.42万元,以能帮彭某购买低价住宅楼及购买股票为借口,骗取彭某现金24万元,所骗现金共计299.42万元。

案例惊醒

香河县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袁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根据被告人袁某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判处被告人袁某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

此案给人敲响了警钟。诈骗犯屡屡得逞除诈骗的伎俩不容识破外,关键在于诈骗犯抓住人们贪图小利的心理。本案中受害人无一例外的是被炒私募基金赚取10-20%高额回报的引诱,这可比玩股票、普通基金效益高多了,利益面前冲昏了头脑。提醒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按照规矩去做,切忌贪恋小便宜。对反于平常的事情要用心查看,提高防范意识,决不让诈骗犯得手。
责任编辑:王树营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新华大街69号

电话:0316-8311229

传真:0316-8314198

信访室:0316-8328129

纪检监察室:0316-8318771

院长信箱:xianghefayuan123@163.com

邮编:065400